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社会实践|文脉调研!愚公新志先锋队双线采集愚公精神活态基因

发布日期:2025-08-12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8月1日至2日,愚公新志先锋队双线共进,火热开展文脉调研工作:一是对愚公村村民及民风进行文化调研,开展愚公村口述史采集行动;二是对王屋老街及景区游客进行采风调研,开展愚公精神文旅创新众创计划。

此次文脉调研以纸质调查问卷为主,队员们采取入户访谈、村委座谈、随机提问、快问快答等形式,以纸质问卷为舟,影像文字作桨,深入挖掘愚公精神的当代价值,记录鲜活故事,梳理文化脉络,力求全面呈现愚公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走访乡邻,从岁月故事里读懂精神传承。“您最早听说的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在哪里?是村口的老树下、家族长辈的口述,还是其他场景?”先锋队队员们以问卷为切入点,走进村民生活,开展调研工作。在与村民的交流中,82岁的王大爷回忆,自己最早听到愚公的故事是在家族长辈的口述里,“长辈们把愚公故事当成一则寓言故事讲给我们听,后来就一辈传一辈的传了下来”。

关于愚公故事的细节,村民们则各有珍藏。王大爷提到,老一辈移山用的工具,除了常见的锄头,还有自制的“撬石棍”,“石头太大,全靠这棍子一点点撬,慢慢挪”;张大妈则说起,过去村里老人讲,移山时遇到过山体滑坡的阻碍,但大家没退缩,换个方向接着干,就像愚公那样。这些藏在记忆里的细节,在愚公村村民的讲述中焕然一新,栩栩如生的故事仿佛带领队员们走进愚公移山的时代。

在民风与文化碰撞的认知上,村民们的答案质朴又生动。“ 蚂蚁啃骨头”“滴水穿石”是愚公移山的常用比喻,村民刘阿姨说:“愚公移山难,就像蚂蚁啃骨头,看着不起眼,坚持下去就能成事儿。”这些比喻,把愚公精神融入日常认知,成为村民理解坚韧、执着的最好方式。仪式载体方面,村里人介绍说,每年正月,长辈会在家族聚会时重讲愚公移山,“让后辈别忘老辈人这股子劲儿”。如今,在外奔波的年轻人返乡听故事、聊传承,成了新的“仪式”延续。

在愚公村所在的王屋山景区,队员们先后在中华愚公村文化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山顶等核心区域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发放问卷、现场访谈,收集游客对愚公精神及愚公文化发展的感悟与建议,记录下他们对愚公精神文化建设的期待。游客们纷纷表示,愚公精神激励人心,希望景区能增设更多互动体验项目,让这一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在实地考察调研中,队员们十分关注文旅融合与精神活化。问及开发文创的推荐元素,“挑山号子”“石凿纹样”“山草药香囊”等传统元素呼声最高。村民希望,借文创让愚公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愚公精神和愚公文化是他们一直想做的事。为此,村民们期待大学生的助力,“用手机拍村民讲故事”、“编童谣教孩子”等建议,令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当地人对愚公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志。队员表示,会将这些声音积极保留和珍藏,用创意和行动让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持续闪光。

本次文脉调研共设计和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采访图片约240张,采访视频数量超过百余条。调研中,村民们的朴实话语和游客的真挚感悟,生动诠释了愚公精神的坚韧与智慧。通过数据分析,队员们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愚公精神对现代生活仍具重要意义,纷纷表示会继续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通过本次文脉调研,队员们深受启发,决心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更多人亲身体验愚公精神的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实干精神。



终审:党委宣传部

管理员邮箱: webmaster@hebuet.edu.cn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邮编:050091  校办电话:0311-89653598    招生电话:0311-89653577/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