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艺术与传媒学院愚公新志先锋队走进位于济源市的天坛砚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研学调研活动。团队以实践体验为桥,深挖天坛砚背后的文化密码,探索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天坛砚亦称盘谷砚(俗称“盘砚”),是以济源特有的天然石材为原料,采用手工雕刻而成的有磨墨功能兼具观赏性的文房用品。在传承人高跟栓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首先参观和认识了工作室陈列的天坛砚(盘古砚)成品。玻璃展柜中陈列的作品丰富多样,既有传统山水雕刻,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二维码雕刻,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队员们俯身细观,指尖轻触砚台表面温润的石质与精妙的雕刻纹路,仿佛触摸到了匠心的温度与传承。

随后,高老师带领队员们来到日常工作的雕刻区。这里没有现代化流水线,只是一些看似普通但得心应手的工具和一张张长板凳,环境安静而古朴。队员们感慨道,“在这样看似简单朴素的环境中,却诞生了一件又一件的非遗艺术品。”随后,队员们尝试动手体验。他们发现,看似简单的打磨和镌刻步骤,稍有不慎便会因力度不均导致线条歪斜。


在工作室,队员们还看到了天坛砚传承创新的更多可能:既有融入现代审美的极简风砚台,也有用砚石原料制作的摆件、挂件等文创产品,甚至创新推出了“数字砚台”——用户扫描砚台上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观看该砚台的动态雕刻过程。高老师介绍说,年轻人群体中用砚台写字的为少数,但他们喜欢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传承这项技艺的新机遇。


此次研学调研,让愚公新志先锋队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队员们意识到,传统技艺唯有在坚守核心技艺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时代变化进行创新,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他们表示,将把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融入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助力天坛砚等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