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园林景观理论知识,切实增强实践认知能力,2025年4月26日,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设计系精心组织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全体学生,前往石家庄市植物园与园博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园林造园手法及植物认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创新采用“理论 + 实践”“观察 + 体验”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向自然天地,从书本迈向实景现场,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效。
当日清晨,师生一行满怀期待地抵达石家庄市植物园。在指导教师和园区讲解员的专业引领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启了细致入微的植物探索之旅。他们系统观察了园内300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从高大乔木那错落有致的枝干纹理,到低矮地被植物精妙绝伦的色彩搭配;从本土植物对当地环境的超强适应性,到外来物种引种后的精心养护要点,学生们通过亲手触摸、细细嗅闻、认真记录、热烈讨论,将课本中枯燥的植物分类学知识与眼前的实际场景完美对应。“以前背诵‘叶互生’‘羽状复叶’这些专业术语时,总觉得晦涩难懂、十分抽象。但今天亲眼看到鹅掌楸那独特的叶形,亲手触摸到紫薇光滑的树干,瞬间就理解了植物形态与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李明难掩兴奋之情,激动地分享道。各班带队教师更是抓住时机,现场结合丰富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植物配置中“季相变化”“空间层次”等关键设计要点,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的营造逻辑。
午后,实践教学的课堂转移至园博园。作为河北省园林文化的生动缩影,园博园内的燕赵园及各地市展园成为同学们聚焦学习的核心区域。在石家庄园,灰墙青瓦所营造出的质朴民居风格,与苍劲有力的国槐、挺拔俊秀的白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卷。教师巧妙结合“就地取材”“符号提炼”等独特设计手法,详细解析了如何将地域文化基因巧妙融入景观设计之中;邯郸园里,战国青铜纹样装饰的景墙与旱生植物群落巧妙搭配,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通过速写记录下这独特的一幕,深刻理解了“文化叙事”在园林空间中的精妙表达逻辑。“以前总觉得燕赵文化厚重而抽象,难以捉摸。但今天看到园中‘红色文化’‘儒家文化’主题展园,运用叠石、题刻、乡土植物等元素将其具象呈现,我突然明白了园林设计的‘在地性’是多么重要。”学生王璐不禁感慨万千。带队教师总结道:“园林是一门‘活’的学科,唯有让学生脚踩泥土、眼观实景,才能让他们真正读懂自然的设计语言。未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课堂—场地—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全力培养更多知行合一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
此次教学活动不仅是学院深化实践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更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崭新的起点,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更加热忱的匠心去传承园林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植物园中识百草,自然为师悟匠心

园博园里析经典,咫尺山水见乾坤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