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

教学动态

网站首页 >> 实践教学 >> 教学动态 >> 正文

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师生赴“又见红楼·戏剧幻城”开展丝绸之路国际交流采风活动

发布日期:2025-10-24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10月13日-10月18日—— 为深化音乐表演实践教学,拓展国际文化视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师生一行近日走进河北廊坊——“又见红楼·戏剧幻城”,开展为期五天的丝绸之路国际交流采风活动。此次活动以“艺术融通·文明互鉴”为主题,以“又见红楼·戏剧幻城”为核心场域,深入探索古典文学与现代舞台艺术融合的前沿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走进“又见红楼·戏剧幻城”: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沉浸

坐落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和平路268号的“又见红楼·戏剧幻城”,是著名导演王潮歌“只有系列”继《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其沉浸式演艺创作的集大成之作。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5万平方米(约228亩),坐落于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核心区域,距北京大兴机场仅30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作为一部融合沉浸行进式与坐定式观演形式的全新作品,“又见红楼·戏剧幻城”打破传统剧场边界,构建起一个立体、流动、可参与的《红楼梦》世界。幻城内设有4个大型室内剧场、8个小型室内剧场、108个情景空间及室外剧场,剧目总时长超过800分钟,演出场次达21场,形成“城中有戏、戏中有景、景中有人”的多维艺术空间。师生们在“读者剧场”“有还无剧场”等主题空间中穿梭,体验“躺在床上观剧”“走进后台看戏”等前所未有的观演形式。灯光、音效、布景与演员表演高度融合,营造出大观园的繁华与衰落、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令人如梦如幻,仿佛真正步入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世界。



二、艺术震撼:音乐与舞台的深度对话

作为音乐表演专业师生,此次采风尤为关注幻城中音乐语言的运用与舞台表达的融合。演出中,传统民乐与现代编曲巧妙结合,古筝、琵琶、笛箫、二胡等乐器贯穿始终,配合人声吟诵、戏曲唱腔与现代声乐技法,构建出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听觉空间。

在“太虚幻境”剧场,电子音乐与古调交织,营造出虚幻缥缈的氛围;在“荣国府夜宴”场景中,丝竹管弦与昆曲片段相映成趣,再现清代贵族生活的精致与典雅。学生们认真记录配器层次、节奏变化与情感推进,分析音乐如何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心理。

“这里的音乐不是背景,而是叙事的一部分。”音乐表演学生感慨,“每一个音符都在讲述故事,每一段旋律都在传递情绪。这对我们未来舞台表演中的‘音乐叙事性’启发极大。”

三、108个情景空间:行走的艺术课堂

108个情景空间是“又见红楼·戏剧幻城”的灵魂所在。这些空间不仅是布景,更是可互动、可体验、可创作的“活态艺术装置”。师生们在“潇湘馆”聆听林黛玉的低吟浅唱,在“怡红院”感受贾宝玉的叛逆与纯真,在“稻香村”体验田园诗意,每一步都是一次文化回望,每一次驻足都是一场审美洗礼。

四、文化地标:推动北方文旅与艺术教育新生态

“又见红楼·戏剧幻城”不仅是文旅新地标,更成为艺术教育的实践高地。新绎集团总裁李晓菲表示:“这部打磨8年的作品,是情怀与极致的结合。”携程集团副总裁孙天旭评价:“这将是北京东部文化旅游新地标,将掀起京津冀新一轮旅行热浪。”

采风期间,学院与幻城运营方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沉浸式戏剧音乐研发合作”等议题展开座谈,初步达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意向。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展“红楼音乐再创作”“沉浸式演出配乐设计”等课题研究,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行业前沿深度对接。

五、采风成果:从观看到创作的跨越

此次采风不仅是一次观摩学习,更是一次创作孵化。师生团队在幻城中采集大量声音素材、音乐动机与舞台语汇,初步完成多部原创音乐剧片段与器乐小品的构思,如《梦回大观园》《红楼十二钗·器乐组曲》《太虚幻境·电子民乐实验》等,计划在学院“年度舞台艺术季”中呈现。

“我们不仅要演经典,更要懂经典、创经典。”音乐表演专业负责人表示,“‘又见红楼’告诉我们,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可以被不断激活的艺术资源。我们要培养的,是既能传承经典、又能创新表达的新时代表演者。”

六、展望:让红楼之声走向世界

“又见红楼·戏剧幻城”,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贯通文学与音乐,融通中国与世界。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将以此次采风为起点,持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红楼之声。


终审:党委宣传部

管理员邮箱: webmaster@hebuet.edu.cn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邮编:050091  校办电话:0311-89653598    招生电话:0311-89653577/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