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开启为期5天的开封、洛阳、郑州文化考察研学之旅,以中原历史文化空间为课堂,探索传统建筑、景观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推动专业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衔接。


研学首站聚焦开封“宋式美学空间”:师生们在清明上河园复刻的宋代市井场景中,观察仿宋建筑的斗拱结构、园林水系的布局逻辑,分析宋代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美学特征;在中国翰园碑林与万岁山武侠城,重点调研文化主题园区的场景营造——从碑林的书法石刻与园林景观的呼应关系,到武侠城实景演出的空间动线设计,学生们以影像记录等方式,梳理“文化IP+空间设计”的实践手法。




(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碑林)

(万岁山武侠城)

进入洛阳段行程,团队以“历史空间的当代转译”为核心展开调研:在白马寺,观察传统寺院建筑的轴线布局与环境共生关系;于龙门石窟,分析石刻艺术与山体空间的融合策略;古墓博物馆中,老师们带领学生们观察古代墓葬建筑的形制、装饰纹样,探讨历史空间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活化方式;洛邑古城则成为“非遗文化+文旅空间”的实践样本,学生们实地考察古城街巷的业态规划、非遗工坊的空间适配性,思考传统肌理与现代消费场景的平衡设计。

(白马寺)
(龙门石窟)

(古墓博物馆)

(洛邑古城)
除洛阳本地调研外,团队还将视角延伸至周边文旅标杆项目——建业电影小镇,以此作为“历史空间商业化转译”的补充案例。该小镇以特定历史时期的影视场景为基底,不仅通过建筑风貌、街道布局还原了老郑州的市井记忆,更创新融入换装体验、实景演艺、非遗手作等互动业态,让静态的历史空间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沉浸式消费场景。师生们重点考察了其“IP赋能+业态融合”的运营逻辑,分析历史元素如何通过现代商业设计,既保留文化内核,又满足当代游客的体验需求,为后续探索历史空间的多元转译路径提供了跨界参考。

行程最后一站,河南省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为师生提供了“从器物到空间”的设计灵感——从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美学,到历代陶瓷的色彩体系,学生们挖掘传统器物中的形式语言,为环境设计的文化表达积累素材。


带队教师表示,此次研学以中原文化空间为载体,让学生直观理解“文化基因如何转化为设计语言”,后续将通过主题设计作业、研学汇报展等形式,推动考察成果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参与学生也认为,从宋式园林到古都街巷的实地调研,让环境设计的“文化性”与“在地性”不再抽象,为未来创作注入了更深厚的人文底色。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