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建筑采风实习》课程实践教学,将课堂理论与真实建筑场景深度融合,近日,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系组织 2022 级艺术设计学专业师生开启为期5日的采风实习之旅。首站行程聚焦开封,师生们先后走进清明上河园、开封博物馆与袁桥古村落,在触摸历史建筑肌理的过程中,扎实推进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展现出对此次实习的高度重视与严谨态度。
实习首日,师生团队抵达清明上河园。作为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的宋代文化主题园区,这里的仿宋建筑群落堪称 “活态的宋代建筑教科书”—— 从飞檐翘角的楼阁、雕花繁复的门窗,到依水而建的廊榭、规整有序的市井街巷,每一处细节都还原着宋代建筑的形制特征。
为精准捕捉宋代建筑的工艺精髓,2022 级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研。在 “虹桥” 畔,同学们围坐记录桥梁的木构节点,讨论其 “无柱支撑” 的力学智慧;在 “孙羊正店” 前,大家聚焦建筑的斗拱结构,对照教材标注不同斗拱的类型与功能;部分同学还专门拍摄建筑的瓦当、鸱吻装饰,计划后续用于建筑装饰纹样的分析作业。带队教师则结合现场场景,讲解宋代 “前店后宅” 的民居布局、“歇山顶” 与 “硬山顶” 的适用场景,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实时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专业细节。
第二日:走进开封博物馆、袁桥古村落
馆内 “宋代建筑文化展”“开封城垣变迁展” 两大展区,成为同学们深化建筑史认知的核心阵地。展区内,从宋代开封府遗址出土的砖雕构件、《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都城布局模型,到不同朝代开封城墙的复原图,系统呈现了中原地区建筑的演变轨迹。
同学们始终保持着专注的学习状态,在宋代建筑构件展柜前,大家俯身观察砖雕上的缠枝莲纹样,对比其与明清时期装饰风格的差异。面对 “北宋东京城沙盘模型”,各小组分工记录都城 “三重城垣”的规划逻辑,结合课程中“城市规划与建筑布局” 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当遇到 “宋代都城排水系统与建筑地基设计的关联” 这类疑问时,同学们主动围拢向教师请教,现场形成热烈的学术探讨氛围,充分体现出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与对实习任务的重视。
袁桥古村落里触摸“活态的乡土建筑”
午后,实习团队辗转至洛阳袁桥古村落。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以石砌民居、依山而建的街巷格局、“一进三院” 的传统院落结构,成为研究中原乡土建筑的典型样本。为全面掌握古村落的建筑特征,同学们提前制定了调研计划:每组分工负责 “建筑形制测绘”“空间布局分析”“装饰细节记录” 三大任务。在保存完好的明清院落内,大家聚焦木质门窗的雕花工艺、院落 “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特点,用速写本勾勒空间关系图。部分同学还主动与村落守护者交流,了解古民居的修缮历程与居住功能的演变,为后续实习报告积累一手资料。
继开封采风之后, 2022 级艺术设计学专业《建筑采风实习》团队继续深耕河南建筑文化资源,先后走进洛阳白马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邑古城、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并于返程前驻足河南省博物馆。全程中,同学们以高度的专业重视度,系统梳理从夏代至明清的建筑演变脉络,将实习实践转化为专业能力提升的 “助推器”。
第三日:从 “佛教建筑” 到 “夏代都城”,追溯建筑的 “早期基因”
上午:白马寺里解码 “佛教建筑规制”
第三日清晨,实习团队首站抵达洛阳白马寺 ——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其建筑布局与形制堪称 “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雏形”。园区内,唐代风格的大雄宝殿、楼阁式的齐云塔、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殿宇群,构成了典型的 “伽蓝七堂制” 建筑格局。同学们提前整理了 “佛教建筑发展史” 资料,带着明确的调研目标展开观察:在大雄宝殿前,大家重点记录屋顶 “歇山顶” 的曲线弧度与斗拱的层级结构,对比其与开封清明上河园宋代建筑斗拱的差异;在齐云塔下,小组合作测量塔基的边长与塔身的收分比例,分析 “楼阁式塔” 的稳定性设计;针对 “佛教建筑装饰中的宗教符号”,同学们专门拍摄殿宇门窗上的 “莲花纹”“忍冬纹”,计划后续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符号提取与应用研究。带队教师现场讲解 “佛教建筑如何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时,同学们全程专注记录,部分同学还及时补充提问 “唐代佛教建筑与北魏时期的风格变化”,展现出对建筑历史细节的重视。
下午:二里头博物馆与洛邑古城,看 “最早都城” 与 “古今交融”
午后第一站,师生们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作为中国最早王朝都城的遗址,这里的 “宫殿建筑基址模型”“夯土建筑技术展”,让同学们首次近距离接触 “中国早期建筑的源头”。在宫殿基址展区,同学们围站在 1:1 复原的柱网模型前,分析夏代 “前朝后寝” 的空间布局理念,记录夯土墙的厚度与砌筑工艺;通过考古现场影像资料,大家了解到早期建筑 “木骨泥墙” 的构造方式,并在笔记本上绘制简易结构图,对比后续朝代 “砖石结构” 的发展。有同学表示:“课本上‘建筑起源’的知识点很抽象,看到二里头的遗址实物,才真正理解早期人类如何利用材料构建居住空间。”
随后,师生前往洛邑古城。这座以洛阳隋唐古城为原型打造的街区,将仿古建筑与现代商业、文化业态深度融合 —— 隋唐风格的城楼、依水而建的廊桥、搭配传统灯笼的建筑立面,既保留了古建形制,又满足了当代使用需求。同学们以 “建筑功能与时代需求的适配” 为调研重点,分组记录不同区域的建筑设计:商业街区的 “前店后展” 布局、文化体验区的 “开放式庭院” 设计、水系与建筑的互动关系,都成为大家速写与拍摄的重点。部分同学还专门调研游客动线,分析 “古建风貌与现代人流疏导” 的结合方式,为后续课程设计积累灵感。
第四日:龙门石窟与洛阳博物馆,品 “石窟建筑” 与 “地域建筑精华”
上午:龙门石窟里感受 “建筑与艺术的共生”,实习团队来到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宝库,更是 “石窟建筑” 的典范 —— 洞窟与山体的结合、不同时代洞窟的形制差异、佛像与窟室空间的适配,展现了古人 “依山造寺” 的建筑智慧。
同学们提前查阅了龙门石窟不同洞窟(如宾阳中洞、卢舍那大佛龛)的开凿年代与建筑特征,手持速写本沿伊阙两岸徒步调研。在卢舍那大佛龛前,大家聚焦 “洞窟外立面的仿木构装饰”,记录斗拱、梁枋的雕刻细节。在宾阳中洞,同学们分析 “洞窟空间的采光设计”,讨论佛教造像与洞窟建筑的功能协同性。
下午:洛阳博物馆中 “串联建筑脉络”
午后,师生们走进洛阳博物馆。馆内 “洛阳历代都城建筑展”“北魏永宁寺塔复原模型”“唐代三彩建筑构件展”,系统呈现了洛阳地区从夏代至明清的建筑精华。同学们带着前几日的实习记录,在展区内展开 “对照式学习”。看到北魏永宁寺塔模型,大家回忆白马寺的佛教建筑特征,对比不同朝代佛教建筑的规模差。面对唐代三彩脊兽,同学们结合清明上河园的宋代建筑装饰,梳理中原地区建筑装饰纹样的演变;在 “洛阳城垣变迁图” 前,各小组汇总开封、洛阳两地的都城规划特点,绘制 “中原都城建筑演变时间线,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
第五日:河南省博物馆 “收官”,实习收获 “闭环”
实习最后一日,团队在返程前专程前往河南省博物馆。馆内 “中原古代建筑文明” 专题展区,以 “建筑与历史、文化、技术” 的关联为核心,展示了河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文物与复原场景。同学们带着此次实习的所有资料 —— 速写本、照片、访谈记录,在展区内展开 “查漏补缺”。对照 “商代宫殿建筑构件”,补充二里头夏代建筑的对比笔记;看到 “宋代《营造法式》复刻本”,回顾清明上河园的宋代建筑细节,部分同学还现场整理实习报告大纲,确保能将实地调研的收获系统呈现。
至此,2022 级艺术设计学《建筑采风实习》圆满落幕,师生们带着满满的专业收获与文化感悟返程,为此次实践教学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此次采风让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从 “图纸上的线条” 变成了 “有历史、有文化、有温度的实体”,后续将把实习收获融入专业设计,让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与创新。
终审:党委宣传部